在互聯網上瘋傳的“張賢亮包養5個情人”的虛假傳言,近日終于“塵埃落定”了:造謠誹謗者最終良心發現,向受害者張賢亮發來短信賠禮道歉。原來,她是為了報復別人才編造謠言的,無辜的張賢亮只是“躺著中槍”的犧牲品。(相關報道詳見本報11月19日9版。)
對于“張賢亮包養情人”的傳言,不少人深信不疑,信奉“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沒縫的蛋”之類的“格言”。現在真相大白了:這不過是一個醉酒者的惡意報復而已,一個涉世不深的女孩兒,就這樣愚弄了社會輿論。從這個造謠誹謗者的道歉短信中,我們看到了她的追悔。一個不光彩的、毫無根據的小動作,竟能吸引這么多人的眼球,激起如此軒然大波、牽引了社會輿論。
我們不知道關心此事的人是否有被愚弄的感覺,也不知道那些妄加評論的人是否后悔原來的言論,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輕信而遺憾、為社會輿論對這個謠言的過度關注而感到悲哀,為我們的寶貴精力和公共資源被這樣一個無聊的事件野蠻剝奪而痛心。
冷靜思考一下,我們就會覺得此事不可信、也不需要我們如此過度關注。退一步說,就算真有此事,有黨紀國法在,有與之關系密切的人在,自然會有人舉報、有人追究,何勞我們這些不了解情況的局外人去瞎操心?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就會發現,“包養情人”事件并不是孤立的,類似的網上流言、社會傳言、民間謠言,難道還少嗎?現在,是需要我們為此做些反思的時候了:一個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一個科技發達、高度文明的社會,不能讓謠言來牽引社會輿論,愚弄視聽,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光明日報)
- 上一篇:何時你能帶著愛說真話
- 下一篇:與《論語》對話千年